古城丰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远长久,渊源流长, 在其教育战线上闪烁着一颗璀灿的明珠,她就是内蒙古重
马桥街小学座落在丰镇市城内繁华的十字街区西侧, 占地近一万二千平方米。1997年有办公教学楼两座,有教学班二十六个,附设学前班四个,在校学生二千一百多名,有教 职员工一百三十名(包括离退休),是丰镇历史悠远长久的一所学校。
追溯历史,马小的前身是丰川书院。 光绪十九年(1893年),丰镇厅同知刘鸿逵在县城东南隅官厅遗址(现一中院内南阁偏北一点)创建“丰川书院”,这是丰镇县具有一定规模的官办学校。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称丰川高等学堂,是丰镇最早的国立高小。班庭献曾任丰川学堂堂长。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丰镇第一高小(第二高小即现隆庄一校),第一任校长是纯子鸣先生。
1930年,第一高小改名为丰镇县南门小学,校长孟殿杰,后王聘相接任。抗战前夕已发展成完全小学,有教学班5个,学生176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侵占丰镇, 南门小学被日本兵营所占,学校全部迁到毛店巷官井(也叫东洋井)一所二进民居,校名仍叫南门小学(最早的毛店巷小学校址)。由民居改建,没有操场,解放后把西边一个糖房扩为操场。
1945年,占领丰镇时,毛店巷的南门小学搬迁到县府街,更名为县府街小学。校长王聘相,后刘俭接任校长。
1948年丰镇彻底解放,1949年3月毛店巷小学全部迁入马桥街小学现址,校名改为丰镇县第四完全小学。1953年改名丰镇县马桥街小学。
1949年3月到1951年前半年,校长为卢际梅(女),副校长邢福昌,教导主任为张成勋。当时有8个教学班,一二年级各两个班,三到六年级各一个班,低年级四十人左右,高年级三十人左右。学制为六年。
1951年下半年,邢福昌任校长,亢贤龙任副校长,张成勋仍为教导主任。教学班增为十一个,学生达五百多人。1952年上半年至1953年后半年,南国祥任校长,张成勋还任教导主任。这时学校增加了一个补习班。
1953年9月至1958年7月,寿帜甫任马小校长,张成勋仍任教导主任,全校教职工约四十多人,这个期间学校师资力量逐渐雄厚。1958年8月,吴纯德接任校长,教导主任还是张成勋,副教导主任是吴彩兰,后由扬亚平接任教导主任至59年8月(张成勋59年初调出)。
1959年第二学期至1968年2月由孟宪文担任校长,副校长马汉林(回族,61年调出),副校长闫锐(61年调入),教导主任郭玺(回族),副教导主任张耀先。
1959年马小被确定为丰镇县重点小学,1960年被确定为乌兰察布盟重点小学,盟教育处特地派来了蹲点工作组,同时也要求县里派人配合抓好重点学校工作。同年9月,学校参加了全区重点学校工作会议,在会上正式公开宣布马小是自治区首批重点小学。这一时期,不少骨干教师从外校调入马小,为马小的教学注入了活力。学校经常组织公开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导学生的经验并在全县推广。同时学校还注重理论研究,把比较成功的经验编成《经验汇集》,闻名全区,不少盟市学校派人来校参观学校,大大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
1960年定为重点小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取得全县统考升学率第二名的好成绩(59年重点学校前,升学率为全县倒数第二),以后连续五年(从61——65年)升学率一直名列全县第一。其它各项教育活动和县内的重大比赛(运动会、歌咏比赛等)均名列前茅。这一时期各项工作都取得突出成绩,连续出席了县、盟先代会,出席了全区群英会。1964年在包头召开的全区小学语文座谈会,全盟三个名额,马小的郭玺和刘茂分别代表学校和个人做了经验介绍。这一时期可谓马小的极盛时期,这所重点小学名副其实,学校教学严谨,教风学风良好,不少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特别是武润花的教导学生的经验在全区范围内传授。
马桥街学校坐落在县城马桥街东段北侧,校门迎街,两侧是商铺。从校门到校园有约三、四十米的一段路,路东侧是新华书店,西侧是食堂。最北面是校墙,校墙外是北毛店巷。
1966年,文革开始,校名改为东方红学校。学校受动乱影响,不能正常上课,正常的教学秩序完全被打乱,许多珍贵的资料和图书被付之一炬。
1969年下半年,学校执行“复课闹革命”指示,开始复课。1971年,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精神,明确了“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教学方针,重新抓教学质量,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以恢复。
1972年,学校成立教育革命领导小组,组长闫锐,副组长邢昌安、张桂云,负责学校全面工作。这一年,办起了校办工厂(主要生产粉笔),二十多年来校办工厂持续不断的发展,生产项目除粉笔,还有石膏天花板、沙发家俱,有厂房十几间,固定资产十多万元。马小粉笔厂生产的白色粉笔以其色泽鲜艳、软硬适度、书定流利的特点获得广大新老用户的好评,远销乌盟各旗县(市)以至大同、张家口、呼市、包头等地。1997年,校办工厂年产值达二十万元左右,纯利润十万元左右(包括学前班、早点部、小卖部上交利润),不仅改善了办学条件提,也解决了部分家属的就业问题,还是学生学工劳动的实践基地。
1973年春季,邢昌安调入教育局,武致富担任教导主任。这一年,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骨干教师几乎被调空,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1974年,县教育局调整马小领导小组,闫锐、丁建忠、杨厚(75年调离)为领导小组成员。1976年10月,结束,教学工作走上了正轨。
1977年,马小教学班增为24个,教职工40多人,师生总人数达1300多人。由于教室少,一至三年级实行二部制。1978年在黑塔洼召开的丰镇县教育行政会上,马小被重新确定为县重点小学。1979年马小又被教育厅重新确定为自治区首批重点小学之一。同年,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取消二部制,上级投资为马小新建了一座740平方米的二层教学楼。教学楼工交付使用后,原来的24个教学班变为20个,二部制取消改为全日制,教职工增加到50多人。学年初,上级正式任命闫税为校长,赵恭(80年后学期调离)为副校长,丁建忠为教导主任,闫栋楠为总务主任。调整了师资力量,充实了不少骨干教师,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完整。马小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真正成为一所重点小学。
1978年秋季的小学应届毕业生通过考试,按择优录取的原则,马小50名学生考入重点中学丰镇一中,占一中录取新生总数的48.1%。1979年和1980年,马小毕业生升学成绩均名列全县第一。1981年考入重点中学的学生数占一中录取新生总数的32.8%。这一时期,马小的体育运动也蒸蒸日上,在全县中小会上取得优秀成绩,不少运动员被选送到县业余体校和乌盟业体校。
1979年,东方红小学恢复马桥街小学称谓。同年,学校基层工会恢复,闫栋楠当选为工会主席,王自成、连桂兰、王世德,分别当选为工会委员,后工会主席由郭新民接任。1985年,冀存敖当选为工会主席。多年来,校工会配合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在教职工中广泛深入开展为人师表活动,加强师德教育,使广大教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会主席闫栋楠曾出席盟工会召开的先进工作者会议。学校工会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工会的表彰,被评为“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先进集体(1983年)。
1981年县教育局党委成立,马小建立党支部,闫锐任支部书记,支部委员有丁建忠、赵宝(后调出),后由贺秀珍接替赵宝支部委员。党支部建立以来学校党组织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不少优秀教师被发展为党员,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闫锐任支部书记到1988年(调出),丁建忠兼任支部书记到1996年(去世)。1997年教委党委组建,武润花任支部书记,赵宝、万星会任副书记,段秀珍、魏振兴任支部委员。
1982年,学校共青团支部恢复,王永亮任支部书,李林和郝伊丰任委员,后聂素云任支部书记,韩利玲、郭瑞芬任委员。1995年,孙明任团支部书记,景颇、李官胜任委员。
1978年至1983年,连续五年县教育局在马小举办现场教学研究会。一些教师为会议提供了颇有水平的现场教学,段秀珍、万星会、杨祖英的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武润花、王乃芬的低年级识字教学;贺秀珍等的中高年级作文教学;于秀芳的教学尝试法教学;郝伊丰的歌与舞、声乐与器乐的结合。这些教师的教导学生的经验对于提高全县课堂教学水平起了一定的作用。
1979年,丁建忠参加全盟教研室主任和重点小学教导主任会议,并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同年,教师王乃芬、武润花参加了全县中小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并被命名为“模范教师”。四月,全县中小学幻灯教学汇报表演、自制教具展览会在马小召开,马小获小学组一等奖。六月,校长闫锐参加全盟重点学校电教会,马小自制的幻灯片获乌盟教育局表彰。十一月召开的全盟15所重点小学工作会议在马小观摩课堂教学,受到一致好评。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马小许多教师除完成教学任务外,还积极钻研业务知识,在教学研究方面取得可喜成果。1979年,体育教师冀存敖作为先进教研组代表和模范教师武润花、王乃芬受到县里表彰。1980年,杨志中被评为县优秀体育教师,还荣获乌盟体委教育局颁发的二级田径裁判证章。五月,教导主任丁建忠参加了自治区语文教学研究会,被选为该会会员。1981年乌盟成立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马小丁建忠、段秀珍被选为会员,丁建忠还当选为该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数学教师李燕林参加了乌盟数学教学研究会并被选为该会会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师的政治地位有了很大提高,1980年,教师索春芳当选为县人大代表,武润花、王乃芬当选为县政协委员并荣获县“三八红旗手”称号。
贺秀珍、胡迎忠、邓国义、万星会、刘凤英。总务主任是闫栋楠,校办工厂厂长是王双荣,大队部辅导员是郝伊丰。
1984年,马小作为自治区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之一,又被自治区确定为区级重点实验小学和乌盟重点实验小学,学校的各项改革因此拉开了惟幕。十多年来,马小以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为指针,遵循教育规律,实行管理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同步进行。在管理改革方面,试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校办工厂合同制、任职人员责任制和奖惩制等管理制度。为了确认和保证这些制度的有效实施,马小对全体教职工实行了“四定”、“四考”,即在开学初“定岗位、定职责、定任务、定效益”,在平时工作中加强监督检查。到学期末进行“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考核评估进行奖惩兑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由于实行了“四定”、“四考”和奖惩制度,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能够按照职责分工,分兵把口,各负其责主动搞好工作,来保证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几方面的教育:结合“五讲四美”活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和道德品质教育;结合各科教学,做到教书育人;结合英模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结合儿童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教育;结合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而达到寓教于动,动中求趣,动中求效的目的。
各项教改实验都取得显著效果。这一阶段实验项目包括:课程和教材内容方面的改革实验。为尽快使学生突破识字关,提前进入读写训练,选用中央教科所编写的教材,在三年级搞了两个班的集中识字实验。在一、二年级选用黑龙江教育学院的教材,选择四个班(一、二年级各两个班)进行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一、二年级增开了一节说话课;为了让学生掌握良好的书写技能在各年级开设了写字课;为了调节儿童的学习生活,从小用健康的歌舞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志趣和爱好,改革了音乐课一堂一支歌的死板状态,把舞蹈和器乐引入课堂,进行了歌与舞、声乐与器乐结合的实验;为了提早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启蒙教育,在一、二年级开设了自然常识课;为了学生劳动观点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三至五年级的学生每学期安排三天的校办工厂劳动课。语文课上,中高年级进行了以读为主、读写结合的教法改革实验,低年级进行了培育学生自学识字能力的教法改革;教学课上,在部分教师中分别进行了邱学华的尝试法实验和运用马英兰教学法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训练实验;体育课上,进行了适应儿童年龄特点的教改实验,即每节课除了使运动量达到规定强度外,穿插安排一些游戏活动。以上教育学生的方式的改革,归根到底就为了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
近十年来,马小在改革中探索,在改革中前进,在改革中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受到一次又一次的表彰奖励,先后获得国家教委、体委、团中央等部门奖励6次,自治区党政、教育部门奖励16次,盟级奖励22次,市级奖励100多次。学校先后被命名为“文明校园”(自治区)“精神文明标兵单位”、“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自治区少儿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先进学校”“自治区普及义务教育示范学校”、“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多次被评为盟市“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端正党风先进集体”、“优秀党支部”、“自治区少先队工作红旗大队”、“全国少先队工作红旗大队”、“自治区学雷锋先进集体”、“自治区创文明先进单位”、“电化教育优秀学校”。1988、1991、1992年马小经上级有关部门的严格检查验收,被先后评为市、盟、区三级“文明单位”。在体育工作方面,连续十五年获得县、市田径运动会总分第一名,文艺鼓号表彰一等奖。84年被自治区体委命名为“自治区体育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学生体育达标率在90%以上。在近十年市教委组织的年终检查评比中,马小均获全面工作一等奖;在历年升学统考中,马小一直稳居榜首。马小曾两次代表乌盟接待了自治区教学检查活动,五次承办接待了盟教育教学改革现场会、研讨会,1992年还接待了国家教委关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检查,均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特别是1984年全盟音乐教学现场会在马小召开,与会对郝伊丰的音乐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1986年6月乌盟教改现场会在马小召开,丁建忠校长作了经验介绍,马小的教育教学汇集《教海浪花集》、优秀作文汇集《幼芽集》和《学校规章制度汇集),受到与会者的好评;1988年,段秀珍、贺秀珍合写的《道路可行、成果可喜》一文,参加自治区小语研讨会,获优秀论文证书。1996年11月,全盟小学整体改革研讨会在马小召开,赵宝校长作了整改起步阶段的报告。与会者参观了学校整改展览,观看了反映学校改革情况的专题录像片《希望在这里》,会议对学校的改革给予肯定和好评。
五年制新教材,课程设置也有所调整。1995年,马小被确定为全区小语整改实验学校。1996年又被乌盟确定为全盟学校整体改革和小语整改实验学校。为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两项改革全面展开,学校制定了整改方案,坚持整体实验,分段实施,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严把整体改革的质量关。力图探索一条低负荷、高质量的小学教育新路子,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陈旧封闭式的教育模式为新型开放式的教育模式,把学校建设成为规范加特色的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
1996年元月,前任校长丁建忠不幸病故。二月,市教委调有着非常丰富学校管理经验的城关学区校长赵宝任马小校长,并调原教研室宋世义任副校长(后因病调离)。他们深入教学第一线,整顿教学秩序,做了大量工作,为改革的有序进行奠定了基础。9月,教委为逐步加强马小领导力量,调段秀珍、魏振兴任马小副校长,教导主任万星会,副主任刘凤英,政教处主任郝伊丰,大队辅导员刘国盛,总务主任黄德厚,生产主任王双荣。校党支部书记武润花,副书记赵宝、万星会,支部委员段秀珍、魏振兴。从而领导班子实现了优化组合,为整体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证。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整顿,科学地从办学方向、教育目标、教学特色、领导作风、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设计了学校的办学方针,并醒目镶嵌在校园墙壁,让全体师生时刻牢记。
同时,加快发展电化教学,增加资产金额的投入,配置电教设备,先后投入近30万元。 “两机一幕”全部进入课堂,运用电教手段教学,充分的发挥电化教学“形象、直观、快速、高效”的作用。
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学校本着凡是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内容力求向课内渗透;凡是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的教育内容力求向课外渗透的原则,分别组建校班两级兴趣小组,有文学创作、朗读演讲、绘画、书法、军乐、器乐、舞蹈、声乐、微机、摄影、科技、英语、体育等十多个。1997年元月学校组建起军乐队,是丰镇市小学界首家小学生管乐队。马小在各级评比竞赛中,获国家级组织奖两次,区级组织奖十次,参赛学生共获得国家级个人奖三次,区级奖9人次,盟级奖25人次。在1991年12月全国 “微型飞机制作放飞”通讯赛中,由王林瑞指导的科技组张晓同学获一等奖,学校获组织奖;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期间团中央组织的粘贴画比赛中,马小100名参赛学生获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并获“妈妈锦旗”一面。郭星慧、梁东霞、赵金霞三名同学以优异成绩并考入内蒙艺术学院和乌盟艺术学校。
1997年,马小教学设备已较为齐全,有电视卫星地面接收器架,电视摄像机1台,大屏幕彩电2台,录放像机3台,录音机30台,投影机30台,银幕30个,微机5台,组合音响1套,16mm电影放映机1台,高级照像机1台,还有许多电教和自然教学仪器及音乐、体育器械。有图书两万多册,订阅报利杂志近百种。
七十年代,校门西移20米,挪到食堂和副食品公司门市部中间,拆除了西小院和延伸的西房,在此位置上新建了三排教室,在靠北墙的位置建了两排房屋,后边一排是校办粉笔厂,前边一排用作教室。
八十年代,将原后操场东侧的厕所、库房等建筑拆除,在腾出的场地上建起南北走向的二层楼房一栋。由于学校教室严重不足,不得不采用二部制,学校一度陷入困境,1989年筹措资金三十多万元,兴建了一栋12个教室、5个办公室的教学楼,完全解决了二部制问题。
九十年代,旧城改造中拆除了校门两侧商铺,新建成东起百货一商场西、西到义和街东的马桥街商住楼,在商住楼一楼为马桥街学校留了通道,作为学校校门,挂马桥街学校名匾,后加建一道进入校园的大门。在校园后墙(位于北毛店巷)东侧新建后校门,专供学生上下学使用。拆除靠南的四栋蓝砖瓦房教室以及东侧的二层楼,新建四层教学实验楼一座。1994年前后,丰镇百货分站拆除库房2000平米划归马小作为操场使用。
进入本世纪,马小征用学校西北角(南薛麻绳巷东侧、北毛店巷南侧)的民居,建成五层逸夫教学楼一座,拆除全部平房教室,扩大了操场,学校校园更加规整。
在几代马小人的辛勤耕耘下,学校成为全自治区重点学校、市盟区“文明单位”“全区义务教育示范学校”。
学校拥有一个优美的办学环境。有教学、办公楼各一座;墨玉基座、汉白玉、大理石雕塑一座,基座镌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雕塑后旗杆上五星红旗随风飘扬,两侧的祖国政区图、世界地图、办学方针图相映成辉,展示师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立足本职、争创一流的意境;东侧操台大型“长城颂”壁画,宏伟壮观,意在“师恩永泽”,尊师重教,功在千秋;假山喷泉,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整个校园清洁优美,书声朗朗,欢歌笑语一依生机。
马小拥有一支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老教师壮心不已、志在千里,中青年教师风华正茂、茁壮成长,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团结合作、共同前进,为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涌现出不少先进人物,先后有3人被评为全区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1人被评为全区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20多人被评为盟级教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10多名中青年教师被评为自治区和盟级教学能手;有5名青年教师在全区、全盟教学大赛中获奖;有20名教师分别获全国、全区、全盟优秀论文奖,并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
纵观马小百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沧桑百年,几经兴衰,桃李飘香满天下,人才济济遍中华。在全国许多高等学府都有马小的学生,有不少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有北大的张言,清华的闫勇、郝午阳、李昌明,南开的马福恒,北师大的丁平,中国人大的马喜平,上海第二军医大的李君宝、潘涛......,正像介绍马小的电视专题片结束语所称“未来属于我们,希望就在这里!”